混凝土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020年1月2日15:04:22混凝土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已关闭评论 2,703

P.K.Mehta





摘要 :

 当前的趋势表明我们的世界正在快速工业化,需要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需要大量廉价的建筑材料,如硅酸盐水泥混凝土。人类的这一需要必须与同样重要的另一需求相平衡,即:保全地球上维持生命的环境,而后者正遭受着天然资源被无节制利用与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的威胁。现在,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已被看成是头等重要的大事,但如何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则是一个难题。为使混凝土业能够可持续地发展,作者在本文中试图提出几个基本原则,或者说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基础,这就是:节约利用混凝土原材料,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以及在混凝土技术的研究和教育中将习用的还原论方法转换为整体论方法。

前言

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近期出版的一本小册子有这样一种提法:土木工程师负责建造和维护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这些设施如同人体的筋腱和肌肉,将社会联系在一起(桥梁、隧道、道路、铁路、机场、码头),为其心、肺提供补给和保养(清洁水的供给以及污水、工业废物的处置),并为其活动供应能源(近海天然气和石油、水电、核电、潮汐发电、风力发电)。显然,随着不断增长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整个世界对洁净水和空气、废料处置、人与货物的快速安全运输、各种工业与民用建筑以及能源供应等需求也相应增长。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使用多种多样的建筑材料,但在20世纪里,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已明显地成为现代基础设施的首选材料。因此,今天的混凝土业作为水、砂子、卵石与碎石等天然资源的最大消费者也就不足为怪。据估算,混凝土业现在正以每年约80亿吨的速度消耗天然骨料。现代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通常采用硅酸盐水泥,其生产也需要大量天然原料。

全球硅酸盐水泥的年产量已从1880年的200万吨增至1996年的13亿吨。除了其它原材料外,每生产1吨硅酸盐水泥需要约1.5吨石灰石和大量的煤、石油等燃料或电能。此外,大家都知道,每生产1吨水泥熟料的同时要释放约1吨二氧化碳,后者是造成温室效应并使地球变暖的主要气体之一。硅酸盐水泥工业已被认为是高耗能和污染环境严重的工业之一,因而日益受到关注。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大约有7%来自水泥工业。根据最近(1997年12月)结束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会议京都议定书,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已经从法律上接受承诺要在2010年以前减少能使地球变暖的气体排放率。

显然,公众的关注在快速增长,我们不能再继续无视环境污染和无节制的资源消耗,这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我们必须寻求满意的解决办法,否则就会明显威胁到我们的生活水准,而尤为重要的是,支持我们整个地球生命的体系将受到威胁。新世纪和新千年即将来临,我们正走向人类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应该回顾并反省过去得到的教训,同时构想未来,将混凝土工业引向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为了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必须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这两个同等重要的社会需求之间,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作为发展基础设施最重要的参与者以及地球天然资源的主要消费者,混凝土工业需要重新定向,接受有利于环境的工艺技术。

为能建立与环境友好的混凝土技术,按照作者的见解,这种技术必须建立在下列三个要素组成的基础上,其概念如图1所示:

  • 节约利用混凝土原材料
  • 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 在混凝土的技术研究和教育中,将习用的还原论方法转变为整体论方法

混凝土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应该指出,只是为了讨论方便才将图1的三个要素表示为相互独立,实际上它们是相互关联的。例如,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也是节约资源的一种手段,而且下面还会说到,在研究耐久性和节约资源这两个问题时,也必须采用整体论的方法。

可持续发展的混凝土技术

1、混凝土原材料的节约使用

骨料、水泥和水是混凝土的主要组分。从近年的一些出版物中可以看到,我们有可能通过采用与环境友好的技术来大量节约这些资源。例如,文献中有大量的工程实例,将工程拆除或工程现场中的废弃混凝土破碎后代替天然骨料。

预拌混凝土厂已有大量成功地利用循环使用水的例子,用它作为新鲜拌和水的替代品,关于这个问题这里不作详细描述。但就节约硅酸盐水泥这个特别重要的议题,作者拟在下面引用一篇早先文章中的两段[2]

如果我们努力将热电厂和冶金工业排放的可作为胶凝材料和火山灰质材料的副产品完全利用起来,那么水泥和混凝土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能达到。据Manz的报导,1992年排放了5亿吨煤灰,其中只有0.3亿吨被水泥和混凝土业利用,仅为总量的7% 。

混凝土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当今燃煤灰烬的年排放量约为6.5亿吨,其中至少4.5亿吨(或70%)为粉煤灰或细灰,可作为火山灰质材料使用。全球水泥工业和混凝土工业每年的粉煤灰消耗率相当低迷,约停留在0.35亿吨。可作为水泥替代物使用的另一个副产品是高炉矿渣。虽然全球年产矿渣1亿吨,但用于替代水泥的利用率仍很低。在许多国家,只有很小一部分矿渣被加工成粉状胶凝材料。

混凝土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作者惊奇地发现:在那些水泥需求量大的国家里,均有数量相当巨大的现成粉煤灰和矿渣可以利用。例如中国和印度加在一起每年产生约2亿吨煤灰;在欧州国家中,主要是俄罗斯、波兰、前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德国、西班牙和英国约年产粉煤灰2.5亿吨。另外在全球年产1亿吨的矿渣中,中国、印度和欧州至少年产0.5亿吨。同时我们发现,计划到2005年时世界需要增加的4.4亿吨水泥消费量,预期均来自这些国家(表1)。所以问题很清楚,如果我们能够找到办法,将这些可用的煤灰和矿渣予以全部或大部利用,不管是用于混合水泥或用于矿物掺合料,我们就能满足2005年水泥用量增长的需求,而不必增加水泥熟料的现有生产能力。这样,上面所说的水泥和混凝土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可得到保证。考虑到下面还要提及的另外一些生态效益,很难设想尚有比这更好的解决办法。

当今产生的燃煤灰渣和矿渣中,约有90%被低值利用(用于回填或修筑路基),或倾入池塘,或弃置堆积。这种处置方式不但浪费而且会污染土地、大气和地下水而危害人类。这些工业副产品通常含有毒性金属,而混凝土业能为这些副产品的处置提供更为适当的途径,因为多数有害金属能被水泥的水化产物所固定并与之安全结合。事实上,混凝土业由于规模巨大,很可能是安全且经济处理这些数以亿吨计副产品最理想的场所。根据Schiessl和Hohberg[4]的研究结果,用水泥和粉煤灰混合料制成的砂浆具有优良的环境适应性(图2)。在模拟浸出试验(槽体试验)中,粉煤灰水泥砂浆里锌与铬的浸出率分别仅为0.09mg/kg和0.15mg/kg,而加入砂浆的金属总量则为锌185mg/kg和铬53mg/kg。

上面讨论了利用可作为火山灰和胶凝材料的副产品来大量替代水泥所能带来的巨大效益。那么我们能否加快速度在水泥和混凝土业中加以实际应用?在早先的一篇论文中,已详细讨论了影响混凝土高速利用工业副产品的主要障碍、克服这些障碍的建议以及大掺量利用粉煤灰的工程实例。以下仅举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几个例子。

Malhotra对高流动度混凝土拌合物的研究表明[5],当水胶比限制在0.3或更小时,高达60%的水泥量可以用F级或C级粉煤灰(ASTM 618标准)代替并可获得强度和耐久性都极为优异的混凝土。例如,当配比为 150kg/m3 I型水泥,200kg/m3 F级粉煤灰,102kg/m3 水,1220kg/m3 粗骨料,810kg/m3细骨料和7L/m3高效减水剂时,得出1d、28d和182d的抗压强度(园柱体)分别为8、55和80MPa。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这一开创性的应用,无疑是粉煤灰材料在建筑工业中得到最有价值利用的标志。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要将煤灰全部加以利用,那还必须确定建筑工业中有哪些部门能够从非标准粉煤灰或磨细炉底渣(灰)的利用中得到好处。某些燃煤灰渣可能不满足标准规定的最低化学或物理指标,但因其颗粒微细仍可以得到利用,以下就是这类应用的几个例子。

碾压混凝土坝:自80年代开始,碾压混凝土(RCC)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可,成为建造中等高度水坝最快速的途径。据Dunstan报道[6],到1992年底,在17个国家中已建的96个RCC坝中,有92个坝的碾压混凝土掺有火山灰材料。高含浆量的碾压混凝土拌合物中,胶凝材料含量一般为250kg/m3,其中70~80%为火山灰。在上述82个含有火山灰的水坝中,用粉煤灰作为火山灰材料的占90%。美国的Upper Stillwater水坝浇注了124万m3混凝土,其水泥用量为79kg/m3、粉煤灰173kg/m3,所用的低钙粉煤灰来自6个电厂,总量超过20万吨。日本的Zungeru水坝用了500万m3碾压混凝土;中国217m高的龙滩水坝用了750万m3碾压混凝土,可以想象这需要多少火山灰材料。据Dunstan报导[6],即使不符合标准的粉煤灰也正被成功地用于碾压混凝土作为一种组分材料,例如用于建造95m高的希腊Platanortyssi水坝的碾压混凝土,水泥用量35kg/m3,并用250kg/m3 经处理(预粉碎并水化)的粉煤灰,这种粉煤灰来自用褐煤作为燃料的热电站,有异常高的含钙量(CaO总量42%)。

公路路面混凝土:据Golden报导,美国约有70%低交通量公路和连接地方的进出道路需要更新或升级。考虑到大掺量粉煤灰替代水泥能降低造价,EPRI(电能研究所)资助了若干示范项目。在南达科他州于1988年和1989年夏季,建造了2万m2 厚20cm的火山灰水泥混凝土路面,采用水灰比为0.43的引气混凝土,水泥用量100kg/m3 ,高钙粉煤灰220kg/m3 。在Kansas州的示范项目中,成功地在混凝土路面中用了粉煤灰(粉煤灰用量为水泥量的10~20%),既有高钙粉煤灰,也有低钙粉煤灰。这个项目中具有开创性的一个特点,是在修建新路面的混凝土中采用粉碎后的旧路面混凝土作为骨料。

节约资源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这一课题在下面单独讨论。

2、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上面已经提到,延长一个制品的使用寿命就是节约地球的天然资源。近年来,已开发了多种材料和方法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但因所用材料价格较昂贵且工艺复杂,使应用受到限制。土建工程选用普通混凝土,就在于其工艺简单和价格低廉,所以问题在于如何能使它成为一种高度耐久的、高性能的建筑材料,可供未来结构使用。

大家都知道,钢筋混凝土结构发生劣化的主要原因是钢筋锈蚀、冻融循环、碱骨料反应和硫酸盐侵蚀。根据混凝土劣化的实例考察,作者提出了一种能够覆盖混凝土主要劣化原因的整体论方法。这种方法是基于现场的经验,即上述混凝土劣化的4种原因中,无论其中哪一种,高度饱水都是混凝土发生膨胀和开裂的先决条件。因此,混凝土的水密性是抵抗有害环境的第一道防线,在其遭到某种程度的破坏以前,混凝土材料是不会受到严重损伤的。这表明:在混凝土各种性能中,混凝土的完整性,即避免开裂的能力是与耐久性紧密相关的。温度收缩与干燥收缩是导致混凝土早期开裂的两个主要原因,看来它们在现代混凝土的工程实践中没有受到充分地关注。

在快速施工的驱使下,今天的混凝土拌合物趋向采用高用量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早强硅酸盐水泥。这类混凝土的延伸性,或抗裂能力较差,一方面是由于干缩、温度收缩和弹性模量增大,另一方面则由于徐变系数减小。这就是高强混凝土为什么要比中低强度混凝土更容易开裂的原因。传统的做法是用足够的配筋来控制结构裂缝,使少数较宽的裂缝变为大量难以辨认和不可见的微细裂缝,但这并不是解决混凝土耐久性问题的一个好办法。

现场的经验证实了上面所作的理论推测。1995年,美国国家公路合作研究计划对近年翻修的混凝土桥面板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数量超过10万的桥面板结构甚至在龄期1个月以内就出现了横向裂缝,Rogall等人得出了如下的结论[8]

1. 大多数裂缝是由温度收缩和干燥收缩的综合,而并不是由于混凝土硬化期内的交通荷载或振动引起。

2. 这些桥面板普遍用高强混凝土制成,这种混凝土的早期弹性模量高,因此在一定的温度变化和干缩变形下,会产生较高的应力,而最重要的是这种混凝土几乎不发生能使应力松弛的徐变。

3. 高强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一般较多,因而收缩较大,早期水化产生的温度也较高。现代水泥由于较细且硫酸盐和碱的含量较高,易引起开裂。

总之,按照整体论方法来研究混凝土劣化,凡是组成良好并经适当捣固和养护的混凝土,只要内部孔隙和裂缝尚未形成相互连接并直达表面的通道,就基本上是不透水的。在混凝土的水泥砂浆和粗骨料之间的过渡区存在着原生微裂缝,结构荷载以及气候环境的影响,如冷热和干湿循环可促使这些微裂缝扩展与延伸,这发生在结构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第一阶段;一旦混凝土丧失了水密性,混凝土逐渐变成水饱和,有害的离子就能进入混凝土内部,这标志着结构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第二阶段开始。在第二阶段,混凝土的劣化是通过不断地膨胀、开裂、失重以及渗透性增大形成的。

最受人们关注的是温度开裂和耐久性。经验表明,解决这个问题最为经济有效的办法是在混凝土拌合物中用粉煤灰或矿渣来取代部分硅酸盐水泥,并在给定的环境条件下满足现场施工对混凝土凝结和硬化的要求。含有粉煤灰或矿渣的混凝土具有较强的过渡区(水泥浆和粗骨料之间的界面层),不易出现微裂缝,通过延长使用期间的水密性,使结构耐久性得到改善。为了延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采用阻锈剂、环氧涂层钢筋、混凝土外敷面层、结构阴极保护等办法要昂贵得多,而且用这些方法获得使用寿命延长有关的数据也非常有限。

以上所说的增加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方法适用于新建结构。从降低费用和节约资源的角度看,通过维修手段来延长已建结构的使用寿命也不容忽视。混凝土的维修业近年来有惊人的增长,对此本文不可能予以细述。但是可以指出,含有粉煤灰和硅粉并经高效减水剂超塑化的喷射混凝土、外敷面层、以及采用结构阴极保护等手段,正愈来愈多的被用于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已建结构物,使其使用寿命得到延长。

3、在混凝土技术研究和教育中采用整体论方法

从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并具有丰富经验的研究人员中,现在愈来愈意识到用整体论的方法进行混凝土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的价值。当今盛行的分解论方法,是造成今天混凝土技术中许多浪费做法的主要原因。按照这一方法,要想完全了解和控制一个复杂系统的所有方面,就需将其分解为多个部分,而每次只考虑其中的一个部分。这样一来,与混凝土耐久性相关的规程和试验方法就无法体现——耐久性并非仅与其原材料和配比有关的固有特性,而是一个整体性能指标(与整个结构相关),它还取决一些其它因素,包括环境条件、结构设计、混凝土生产与施工全过程等。

Idorn对于碱-骨料反应(ASR)造成的混凝土劣化有丰富的经验,他在近期出版的著作中对60年来混凝土技术研究的兴衰做了一项非常有意思的叙述[9],认为混凝土研究逐渐受到还原论(或分解论)哲学和实验经验主义的不良影响。按照Idorn的说法,自从开始对碱-骨料反应进行研究以来,已经提出了约40种试验方法,其中包括ASTM C289和C227试验方法,但所有这些方法都不能确定某一种活性骨料用于现场混凝土时是否会引起有害或无害的反应。尽管实践已经表明:工程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害反应,可是美国对碱-骨料反应所采取的对策则是无风险策略,因此拒绝使用高碱水泥,拒绝使用许多仅在试验室试验时发现有活性的骨料矿藏。相反,象丹麦、冰岛这样的小国家,当地没有低碱水泥且富产活性骨料,已成功地推行了对付碱-骨料反应的低风险策略。按照这一策略,在含有高碱水泥和活性骨料的混凝土中加入火山灰掺合料(即烧粘土或硅粉)。对付碱骨粒反应的低风险策略显然是整体论的方法,它避免了材料浪费,促进硅粉、粉煤灰这样一些工业副产品的利用,改善了混凝土耐久性。

与此相似,Swamy在对混凝土碱-骨料侵蚀所写一篇精辟的述评中指出:“要侵蚀并引成损伤,所有三个要素——混凝土有足够的含碱量、足够数量的活性骨料、足够的水份——必须同时存在,”。他并且发现:在潮湿环境中碱-骨料反应生成胶体的膨胀压,不大可能在一个设计良好的钢筋混凝土构件中引起龟裂。Swamy的这些结论在经济与生态上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举例来说,这就不需要在水泥制造中排除高碱原材料,或在混凝土配制中不需要排除活性骨料,条件是混凝土结构在其使用年限中要能始终保持干燥而且有适当的配筋。

延迟生成钙矾石 (DEF)引起的损伤是当今混凝土技术中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主题。Collepardi应用整体论的方法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只有3个条件——后期有硫酸盐释放、混凝土存在微裂缝、混凝土暴露于潮湿环境——同时具备,才有很大风险引起DEF损伤。这一结论在经济和生态学上也有深远的意义。举例来说,在生产硅酸盐水泥熟料时,就可以使用诸如汽车轮胎、石油焦渣那样含有较高硫酸盐量的次等燃料。从经济和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在使用硫酸盐含量高于常值的硅酸盐水泥来配制混凝土时更可取的方案是:设法避免混凝土过度地开裂与存在大量微裂缝;在结构使用期内防止水分侵入。

需要指出:整体论方法不应与系统论方法相混淆。后者通常用于解决复杂问题,将结构设计和结构耐久性结合在一起考虑的方法就是系统论方法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这还不够全面,还不是整体论方法。整体论方法扎根于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的思想。比如,整体论方法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混凝土则是整体的一个部分,所以混凝土业除了要提供廉价的建筑材料外,还必须承担其它社会责任,例如前面已提到过要节约地球上的天然资源,要安全处置其它工业所生产的污染废弃物。总之,如果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轮子,节约混凝土原材料和耐久性是辐条,那么混凝土技术的整体论方法就是轮子的中心立轴。

问题的难点在我们怎样才能将当前工业中占统治地位的还原论做法转变为整体论做法?要想在混凝土业中采用整体论的方法,首先在混凝土技术的研究中必须是整体论的,而如果今天工程教育的主导思想在总体上没有大的转变,特别是混凝土科学的教育没有大的转变,那么混凝土技术的研究要适合整体论是办不到的。显然,要发展整体论的混凝土技术,改革的过程必须从大学开始。大学是否正在正确地培训下一代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是否正在用整体论方法去处理混凝土耐久性和大量工业副产品无污染的处置问题?

从混凝土技术课程的量和内容来判断,现状是令人吃惊的,并且是全球性的。例如1995年在北美对土木工程学院所作的一次调查表明:大多数本科生从一门囊括所有建筑材料的必修课中只学到水泥混凝土的一些皮毛。所调查的学校中,在混凝土技术方面设置整学期任选课的不到一半;很少设置研究生课程,而且只有少许学生从事混凝土的试验研究。显然,混凝土技术教育需要全面地调整,否则就谈不上适应社会的紧迫需求。

实际上,围绕今天的整个教育领域,缺乏整体论的方法是更为严重的一个问题[12]。在最近出版的一本书中,威尔逊(Wilson)写道“有许多令人日常烦恼的问题,比如道德冲突、军备升级、人口过剩、堕胎问题、环境问题、地区性贫穷。这里只列举出最经常的一些例子。而大多数这些问题如果没有自然科学与其它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整和知识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只有熟练地跨越这些知识的边界才能清晰地给出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一个公允观点的获得不能依靠学习一条条的规律,而要通过寻求他们内在的和谐”。

混凝土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什么是和谐呢?和谐就是将实际和跨学科的见识结合到一体的知识,去建立的一种共同行为基础。威尔逊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他的观点。图3所示是他的例子的一个改写:两条相交的直线构成了一个十字。形成的四个象限分别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生命科学、伦理和环境政策。根据威尔逊的观点,直觉上我们会认为这四个领域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在一个领域中的理性问题需要我们在其他三个领域中进行推理。然而这些领域在当代的思想上是相互分离的,它们有自己的实践者、语言、分析模型和实证标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混乱不堪。现在,我们围绕交点(这里存在真实世界的问题)画一簇同心圆。在圆心处最需要根本性的分析,但是实际上没有一张地图可以告诉我们该怎样走。而在想象中,我们可以沿着顺时针的方向考察:从认识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到选择基于生物科学的解决方案,到关系到追求世界性社会公正的伦理问题,再到一个发展健康的环境政策。

混凝土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由于每一个政府在确定利用自然资源的最优政策中都茫然而不知所措的,这表明可持续性发展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原始的艺术,其经济的、社会的、心理的价值还完全没有被开发。威尔逊说我们已经到了在现实中完成这个旅行的时候了。他认为,明智政策的选择将依赖这样一个过程:受过教育的公众,不仅仅是知识分子和政治领袖,能够围绕着这些相似的圆环来思考问题。他们可以从任何一点出发,然后沿着任何一个方向思考。要这样做无疑就需要在公共教育中采用整体论的方法。

图4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演化的简化模型。三个彼此只有很小部分相交的圆环代表不同的学科。只有当三个圆环明显地相重叠时,代表可持续发展技术(TSD)显著地增长。在这三个圆环中,努力去整和一种具有统一科学基础的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这种科学基础既包含自然科学,也包含生命科学。那个代表着伦理或人类价值的环境需要更多地受到关注,因为除非与人类的价值相协调,否则技术也会将人类引向灾难。

结论

新世纪和新千年即将开始,这是考虑社会需求以及这些需求会怎样影响混凝土业的恰当时刻。影响明天世界的各种力量中,有人口的空前增长,不断增长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人口失控对环境的威胁。总之,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下世纪的关键问题。

问题在可持续发展还只是一种艺术,它的经济、社会与心理利益尚需充分发掘。未来的公共教育需要作全面调整以引导可持续发展时代的到来。同时,混凝土工业为了满足工业化社会基础设施的需求而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也成为天然资源的最大消费者。选用各种节约材料的工艺技术,采用各种措施提高耐久性,以及在混凝土技术的研究和教育中实行整体论的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开拓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陈肇元译自Concrete Technolo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An Overview of Essential Principles. Int. Symp.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ement and Concrete Industry, Oct 1998, Ottawa, Canada. 译文有删节。

说明:该文章经修改后登载于Concrete International杂志1999年11期pp47~53,题名:Concrete Technolo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编者按:

这篇文章成文时间在二十年前,其中的观点至今仍然十分重要。特别是要从整体来看待混凝土,对于当今混凝土工程特别重要。要达到混凝土技术和混凝土工程可持续地发展,必须要充分利用资源、利用现有技术,保证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而要保证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除了混凝土的材料技术之外,还应该研究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混凝土的硬化后性能和硬化前的性能同样重要。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硬化后的性能是保证硬化后性能的关键。比如,滥用减少剂,不必要地提高混凝土配制强度,在施工中有可能导致混凝土离析、泌水或浮浆,进而导致混凝土中产生塑性沉降收缩裂纹(参见铁路混凝土塑性开裂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最终得不到具有耐久性特征的混凝土结构。因此,从整体看待混凝土,还需要将目光扩展到混凝土工程施工全过程中。这是我们转载这篇文章的初衷。

此文章由清华大学覃维祖教授推荐,如有版权问题和著作权问题,请联系杨阳(电话:18283303885)

混凝土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十分感谢您阅读我们网站的文章。如需转载原创文章,敬请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并设置跳转到原文的链接!

广告也精彩